学习指南
当前位置:首页 - 弟子规读书会力行分享
 
 

《细讲弟子规》第31集力行分享

华红霞学长

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讲话要“勿急疾”

    我女儿讲话一直都很快,别人都很难听懂。我也和她提过很多年、很多次。但一直效果不明显(但听她朗读课文之类的又很好)。
    听了蔡老师的课,回家后,我跟女儿说:蔡老师说,讲话要慢一点,如果太快了别人会听不清或听不懂的。女儿说,我觉得自己讲得很慢啊(跟蔡老师讲得一样)。我问女儿,我们为什么说话,说话是因为给别人听还是我们自己要讲?女儿说,是因为别人要听。我又套用蔡老师的话:你认为自己讲得已经够慢了,但我们不能拿自己的标准,要拿别人可以接受的标准。而且不止妈妈一个人讲你太快,很多人都这么认为,所以你更要提醒自己。女儿听了频频点头。
    当然,女儿说话太快的毛病不可能一下改正,但蔡老师的教诲给了我更多的信心:花点功夫去注意、去训练,等三个礼拜、四个礼拜,自然而然就循规蹈矩。
    我们做父母要有耐心、有恒心,不厌其烦、不放弃对孩子的点滴教育。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自己的心很重要

    在这节课上,蔡老师讲的“对善恶的分辨及标准”、对《了凡四训》一书的推荐,特别是卫仲达的故事,对自己很有启发和警醒。
    卫仲达的故事告诉我们:只要起心动念是恶即使是没做,也是恶,阴间都会有记录;而当我们的念头是善即使没做成功,也是善,而且如果这一念是为了千千万万的民众,那么这个善就非常的大。
    而在《太上感应篇》中也说:夫心起於善,善虽未为,而吉神已随之。或心起於恶,恶虽未为,而凶神已随之。中国古代也提出,“慎独”的功夫。
    作为现代人(我也是如此),缺乏中国传统文化及因果的教育,往往对“念头”这一方面容易疏忽、不重视甚至是不明白、不了解。觉得只要自己不要做什么恶事就好了,而且说实话对“恶”的行径区分也不明,一般只认为只要自己不违反法律法规、风俗道义就可以了,像蔡老师前几节课提到的,私用公家的纸张、公车等没几个现代人会觉得这是“恶”,更何况是自己的念头呢?同时,随着经济快速的发展,现代人比较功利、急躁、空虚、迷茫,往往是恶念不断、一个接着一个。所以做了“恶事”都不知道。
    在日常工作生活学习中,我们可以做到:
    首先,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因果教育的学习。要“一门深入,长期熏修”,“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”。通过学习区别哪些是善哪些是恶、通过学习立定自己的信念,不被外界所迷惑和动摇、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警觉力、明辨力。
    其次,学会克制“恶念”。当发现自己有嗔心、忌妒心、忿恨心、坏习性时,要及时用经文提醒自己,收敛他、克制他、忍住他。
    最后,学会“转念”。一是换个角度看问题。其实同样一件事,我们转个心念、换个角度、转个方式、退下一步或缓下时间再去想他、看他、做他,可能就是另外一种情景、境界,所谓“塞翁失马,焉知祸福”,心情也会豁然开朗。二是学会把“善”放大。记得蔡老师讲过,比如当老师的,他教孩子读书是他的职责所为,但如果他能转个念,念念想,我教孩子是为国家培养人才、是为国家贡献出份力,那他的福报就大了,而这只是一念间的事、只是心量的事。
    当然,对于善也是如此,我们日常生活中多读一点好书、多看一点美物、多讲一点好话、多做一些好事、多存一点好心,自然就是在行善,自然更会感得善的缘,就是为自己增加福分。
    所以,千万不要以为做了什么事、想了什么没人知道,终有结算的一天,我们要关照好自己的心。

 
 
感恩学长的分享!
注:以上修学报告由弟子规公益网读书会学长自行录入,弟子规公益网不作任何润色。

如何从其他学长的分享中受益?
   《礼记·学记》曰“相观而善”,善学者是“见人善,即思齐,纵去远,以渐跻,见人恶,即内省,有则改,无加警”,这样才能受益。
   

返回  

 
 

弟子规线装书

蔡礼旭老师主讲细讲弟子规  弟子规力行表在线测试  背诵弟子规联系考试测试题  

深圳弟子规公益网   关于弟子规公益网站